2018年7月14日上午,教育部科技司委托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对我校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清林研究员等七位行业知名专家组成。北京市教委科研处高飞老师,我校副校长张大玉,科技处、测绘学院和工程中心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参加了验收会。会议由市教委高飞主持。
验收会上,高飞介绍了教育部工程中心的总体要求,并对验收内容、验收工作程序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希望专家对工程中心的建设成效及下一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张大玉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简要回顾了工程中心的申报和建设历程、介绍了近10年来工程中心取得的成果和中心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
专家组查阅了工程中心的汇报资料,听取了工程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质询,并实地参观了工程中心在西城校区的ar/vr实验室、云计算中心等,并就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与中心研究人员进行了详细的交流。
最后,经专家组讨论,一致认为工程中心按照计划任务书要求,紧紧围绕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利用需求,分别从多源建筑数据获取与精细重构理论与技术、数据库管理管理技术、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程中心在数据获取与精细重构、数据库管理技术、虚拟修复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应用系统,完成了覆盖全国20个省市、300余个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通过技术技术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了亿元的经济效益;工程中心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承接了国家文物局10余次全国文保单位技术骨干培训;获得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工程中心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开放与交流广泛,完成了预期建设目标和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工程中心依托我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学科,通过近10年建设和发展,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建设期间,主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1.01亿元;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科技成果奖26项;主编与参编国家标准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50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为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工程中心也将继续实行“国际接轨、需求导向、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立足北京,面向国内外,按开放式、国际化、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力争实现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争取高水平创新项目、创造高水平学术成果、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