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建筑大学古桥研究院院长焦驰宇教授带领我校博士生韩建棒等人,拜访长期从事桥梁科普工作的北京建筑大学退休教师、古桥研究院顾问夏树林教授,认真学习了夏老师在古桥研究与桥梁科普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品德。
图1 夏树林教授传授桥梁科普经验
作为北京建筑大学古桥研究院设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夏树林教授至今仍致力于古桥研究与桥梁科普工作。早在1978年,就曾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组织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纂工作的执笔人之一,负责组织对赵州桥基础和土质情况的深入勘察工作。经实地钻探,首次探明了桥台及基础的基本尺寸,确定了赵州桥采用典型的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的结构形式,为后续的力学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地质勘察科学试验,证实了赵州桥基础持力层为轻亚粘土层,纠正了曾一度被认为这座古桥的持力层为天然粗砂层的判断,为“赵州桥是在轻亚粘土层上建造大跨度拱桥”这一科学论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技术支撑。这是国际上首次对赵州桥地基承载情况进行的科学测绘和计算分析,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相继作了报道。茅以升先生曾给予该项成果“前所未有的壮举”的高度评价。
图2 1981年夏树林教授桥梁科普手稿(部分)
图3 2021年夏树林教授桥梁科普讲座
夏教授实际上很早就开始参与科普研究工作,在1981年,根据党中央发出的“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工作”的指示,当时在我校任教的夏老师受茅以升先生推荐去北京育民小学做桥梁科普讲座。夏老师用洪亮的嗓音生动的描绘着我国各种古桥的形式特点。各种形式的桥梁在他的描述下,激起了全校师生们的浓厚兴趣。时隔40年后,在2021年7月8日,受育民小学校长邀请,夏老师再次登上北京市育民小学礼堂讲台,以声情并茂的形式讲述着桥梁分类,从古桥的神话故事讲到桥梁的结构形式特点;从古代桥梁讲到现代桥梁,讲述着我国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艰辛历程,并期望学生们能够“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热爱祖国”。
图4 2023年夏树林教授桥梁科普手稿(部分)
提升普通大众的科学素养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2023年8月,夏老师在北京市海淀区世纪城远大园东区进行社区公益讲座,以赵州桥为古桥典型,引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各类桥梁的区别与联系,并深入讲述着我国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当今世界桥梁强国的相关故事。时至今日,他仍然奋斗于古桥研究第一线,仍然热衷于在多所中小学、社区开展桥梁公益科普讲座。在近期的一次科普讲座中,夏老师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赵州桥》一文有几处不妥。例如,文中的“中间走车马,两旁走人”,现有研究表明:在古代桥梁中,桥梁并没有明确的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区别,因而是不区分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又如该桥“横跨在三十七来多宽的河面上”,经仔细分析,桥位处的河面宽度并不完全等于桥梁的跨度,因而容易让学生引起误解,产生错误的概念。为此,夏老师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积极进行沟通,并协助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教材修订工作,修订后的教材中删除了“中间走车马,两旁走人”的说法,并将原文的“横跨在三十七来多宽的河面上”改为“只有一个净跨三十七米多的拱形大桥洞”。文字中严谨科学的表述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采纳,也为青少年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奠定了基础。修订后的新版教材已于近期面世。
(a)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旧版(b)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新版
图5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新旧版对比
图6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为夏老师赠送新版教材
正如夏老师所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科学普及,继承传统”才是古桥研究的初衷和本源。在他的引领下,我校古桥研究院多位教师在从事古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桥梁科普和文化传承,助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2022年,古桥研究院王锐英教授出版新书《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主编《中国古桥典籍整理(京津冀卷)》。同年,焦驰宇等几位教师开展的“小小古桥守护者-探访北京古桥”活动荣获2022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日(第十二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优秀活动。据悉,近年来古桥研究院参与了中轴线国保文物桥梁“万宁桥保护性修缮设计”的相关科研工作。2022年获批为北京茅以升教育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下设“北京古桥研究中心”,成为北方地区仅有的两个古桥中心之一。申报并获批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中轴线古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持续推动古桥研究与桥梁科普协同发展。
图7 古桥研究院师生积极推进桥梁科普事业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北京建筑大学的古桥研究与桥梁科普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